首页 > 资讯
DNA的秘密丨DNA会对人类意识产生直接反应
全息宇宙文化2020-11-20

“人们之所以领悟不到宇宙的秘密,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将自己桎梏在眼见为实的牢笼里,不允许自己尽情想象,大胆假设,从而掩盖了直觉的光芒。”

毕业于伦敦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格兰·瑞恩(Glen Rein)发现:DNA会对人类意识产生直接反应。

他观察到,当细胞即将分裂或受损时(也就是已经死亡) ,DNA会自行解旋;而当DNA进行自我修复时,又会盘卷成螺旋状。DNA的卷曲或解旋都可以直接测量,方法是看DNA吸收了多少260纳米的光(吸收光谱)。

实验方法:

在这些实验中,瑞恩博士从数个人类胎盘取出活的DNA放入去离子水中,再把混和液放进烧杯里。接着请几个人光靠意念,全神贯注地试着盘卷或解旋DNA。结果,实验组的改变比率在2%与10%之间,而没有人尝试以念力影响的对照组只改变了1%。这表示人类的意念,至少会对人类的DNA发挥双重效应。

格兰·瑞恩的发现证明了人的意念与DNA关系密切。

意念影响DNA结构变化

实验还表明:受试者之间如果脑波模式的同调性最高,改变DNA结构的能力也最强。

相反的,情绪特别激烈的人(也就是脑波非常不同调) ,则会使DNA所吸收的紫外线产生异变,出现在波长310纳米的这个变化,很接近波普所发现的那个神奇的380纳米波长。此外,生气的人也会使DNA蜷缩得更厉害。这两种效应都很不寻常。瑞恩表示,光的波长之所以会变成310纳米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DNA分子的一个或多个碱基的物理化学结构产生了变化。

也就是说,我们的意念可以在DNA结构里产生实际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也能卷曲或解开DNA。这个微生物学的证据,证实了生气的情绪与致癌组织的生长确实有关联。这项证据意义重大,重要性不亚于治疗癌症。

另一个例子则是把DNA放在脑波同调性高的人面前,但是受试者不要有改变DNA的念头,结果DNA样本的卷曲与解旋都没有任何变化。

换句话说,只有当受试者想要改变DNA时,DNA才会改变。这表示改变DNA的,极有可能是人类的意念。

爱,是最关键的特性

路·奇德博士(Lew Childre) 可以在距离实验室1.5英里以外的地方,使实验室里的DNA盘卷或解旋;维拉利·沙迪林(Valerie Sadyrin) 可以从莫斯科的家里,卷曲瑞恩博士加州实验室里的DNA,而且只花了三十分钟。瑞恩博士表示,这种可以产生同调脑波﹑直接影响DNA的能量有一个关键特性,那就是爱。虽然不同的治疗者所使用的技巧看似大不相同,但是他们都需要全心投入。

这些发现的含义重大,制造DNA魅影,以及把光储存DNA分子里的显然正是源场

(宇宙内存在的各种场的总称)。在瑞恩博士的实验里,一开始看起来好像是我们的意念改变了DNA魅影,但是后来我们才发现实体DNA分子发生了变化。最棒的是,现在我们知道源场最重要的情绪特质是爱。瑞恩博士证明了爱对DNA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而且很可能与制造DNA魅影使用同样的能量传递过程。

更高的同调性,更强的组织,更紧密的结构与更好的结晶体,所有这些特性都告诉我们,能量场、分子与细胞都是以更和谐的方式运作。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以科学方式证明爱,爱不是一种抽象的情绪或生物学概念,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繁殖渴望。

现在,我们可以说爱就是宇宙能量的基本原则。人类彼此的同调性越高﹑结构越紧密﹑相处越和谐,世上就会有越多爱。

人体在“发光”

现在我们回到波普博士的研究,波普发现人体有各种不同的周期,在这些周期中,光的强度会随着时间增强或减弱。

这些周期长短不一,包括七天﹑十四天﹑三十二天﹑八十天与两百七十天的生物节律,而且一年后依然观察到同样的现象。他也发现白天跟晚上﹑周跟月之间也存在着相似之处,现实人体的节律也跟地球移动有关。

这个现象的基础原理,是2009年由一群日本科学家所发现的。他们使用高灵敏度﹑能在暗房里侦测光子的相机,令这群日本科学家大感惊讶的是,人体确实在发光。强度最弱的光出现在早上十点,最强则出现在下午四点,然后会逐渐变弱。另一项有趣的发现是,脸部发出的光比身体其它部位更强。

波普博士发现,癌症病患丧失了人体自然周期的生物节律。此外,他们散发的光,同调性也远远不如健康的人。大致而言,他们身体所储存的光似乎被大幅削弱。不过,多发性硬化的病人却不一样,波普发现这类患者是吸收了太多光,让混乱的光频干扰了细胞的正常功能。

波普想知道人体所储存的光如何反应健康程度,有一次他发现放养母鸡下的蛋,所发出的光同调性高于养鸡场的鸡蛋。接着他检查各式各样的食材,发现最健康的食材所释放的光强度最低﹑同调性最高。这是相当有趣的发现,显示在这个生物能量的系统中,品质绝对比数量更重要。

波普在研究一种水蚤时获得重要突破。他发现,只要有一只水蚤释出光,其它水蚤就会吸收他所释放的光,他们直接从彼此身上取得生命力。这意味着,当我们吸收了过多的光,我们所释放出去的光子并不是废物,而是依然含有身体所需要的生命力。后来波普也发现小鱼会吸收彼此的光,向日葵也会面向可以吸收到最多光子的方向,而细菌则会从周遭环境里吸收光。

树叶幻影效应

俄罗斯生物物理学家亚达曼科(Viktor Adamenko)在一九七五年的叶子魅影效应是另一项经典突破。当时亚达曼科正在研究克瑞安摄影术,这种技术是把叶子或其它生物放在通电的克瑞安板上,就会看见模糊的电流在生物四周形成美丽的光晕。

亚达曼科剪下半片活叶子放在克瑞安板上,令他惊讶的是,板上竟然出现了另一半叶子的幻影,时间有十到十五秒。全球各地有许多科学家都复制了这个实验。普通的电磁能量应该无法制造出这种效应,但是源场概念却可以加以解释。每一种生物的DNA都会储存并释放光子,就算把DNA移开,光子还是会留在原地达三十天之久。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