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解读丨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中国谋划新发展格局有何深意?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2020-09-28

着眼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从不同角度作出了深刻阐释。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问题,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面都给予很高的关注。

“大循环”“双循环”有何内涵?党中央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有何深意?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作出了深刻阐释。

2020年中国不同时期的战略决策

★5月23日,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他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阐释了提出构建这一新发展格局的主要考虑,并强调了“大循环”与“双循环”的内在逻辑关系。

★8月20日在安徽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21日听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他又对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出极具针对性的具体要求。

★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从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9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又从改革的角度提出要求,强调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此外,在习近平近期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党外人士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新发展格局也是极为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弄明白“大循环”“双循环”,习近平这几次重要讲话一定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专家解读

从企业家座谈会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广泛关注。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各路智库机构纷纷解读,同时也引起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热议。

中央在此时提出“国内大循环”有何深意?新发展格局将给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为探究个中内涵,我们整理相关权威人士和专家部分精彩观点,与您一起学习。

Q1:“国内大循环”是否是个孤立的概念?

多位权威人士表示:肯定不是!

很多专家指出,从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全局性战略。在当下关键时间节点上,中国正在谋划的是一个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Q2:是主动而为还是被动选择?

有观点认为,中国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逼迫的被动应对。

权威人士表示:这并非临时起意、无奈之举,而是主动作为、长期谋划的选择。

时至今日,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已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速转变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世界经济低迷,一些国家经贸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巨大调整的可能。

中央正是根据我国长远发展战略,同时观照国际形势变化,提出了应对当下并前瞻未来的理性之举。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中央谋划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不断演化的反映,是中国经济“育新机、开新局”并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选择。

Q3:国内大循环是否意味着要闭门造车?

“这是一种严重误读。”权威人士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说,经济活动从来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动态、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早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即便是当前疫情严重阻碍了全球经贸活动,中国要扩大内需仍离不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和畅通。

因此,中国是在开放环境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绝对不能把国内、国际“双循环”割裂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不是要闭关锁国、主动脱钩,而是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要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说。

形势越困难,越要扩大开放。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两个循环畅通互动,经济运行才能“气血充盈”。

Q4:“双循环”将如何运行?动能在哪里?

其一,中国要立足做好自己的事。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换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管涛说,在上半年我国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率先复苏的基础上,要趁势而上更好发挥国内产业门类齐全、市场潜力广阔的优势,稳住企业和就业基本盘,降低外部冲击带来的压力。

其二,根本途径还是深化改革。

要看到,扩大内需还存在不少短板,如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仍有不少障碍,商品物流成本过高,企业融资难题犹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有待深化……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是对过去政策的简单重复。”魏建国说,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供需梗阻,在提高供给质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其三,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

疫情之下,我国上半年不仅没有出现所谓的“外资撤离潮”,巴斯夫、宝马、大众集团等众多企业持续扩大在华投资……这些进一步印证,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未来,我国要建构的不是简单、无条件开放的体系,而是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

其四,要保持定力,苦练内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古人云:“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对智者而言,危机中往往孕育机会。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中国经济的优势在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还有很大挖掘潜力;再比如,破解发展不平衡,中国打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孕育着巨大发展空间。

面向未来,挑战不小,但空间很大,希望也很大。需要沉心、静气,保持定力与进取。

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这一新发展格局时,提到了“持久战”一词。多位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已被提到了中长期战略高度。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