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5 未来商店已于18年12月完成B轮近亿元融资,由盛景嘉成领投,老股东TCL创投、创大资本跟投,星汉资本担任本轮融资财务顾问。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拓店和运营。此前,F5 曾获创新工场 3000 万元 A+ 轮融资以及TCL创投的 1000 万元 Pre-A 轮融资。
F5 未来商店由四台机器设备构成,一台快消品售货机,主要售卖罐装饮料等标品,平均7秒出货;一台鲜食商品售货机,售卖车仔面、鱼蛋等鲜食,平均 50 秒出货;一台冲饮售货机,售卖咖啡等饮品,平均 20 秒出货;以及一台自动餐桌清理设备。
F5的商业逻辑是先探索单店模型,再进行有密度的规模扩张。团队认为,便利店首要的核心应该是单店模型的成立,再追求密度,而不是规模。
2017年5月,欧尚上海杨浦店建起了一个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随后京东的无人便利店、孚利购无人值守智慧店、GOGO小超等无人零售店纷纷落地。
然而,第一批在上海落地的缤果盒子于2017年9月份关闭。曾被市场看好的“GOGO小超”在2018年2月也宣布倒闭,其仅仅营业了四个月。无人零售便利店“邻家便利”也关闭了160多家门店。无人便利店“倒闭潮”引发了社会对类似“无人便利店已死”话题的讨论。
“零售行业惯用“坪效”作为经营效益指标,这衡量方法是片面的。当单位面积所创造的销售额很高,而支付的人力、租金、后台成本很高时,这样的坪效是无意义效的。当单位面积所创造的销售额很高,销售毛利很低,这样的坪效也是无意义效的。、销售毛利率都,5%的销售毛利与40%毛利在相同坪效的情况下,净利会有巨大差距。衡量零售企业的经营能力应该使用净利坪效。”
F5未来商店通过设备自研自产,将每家店的成本控制在18万左右。好的门店回本周期达到3个月,平均回本周期在10-15个月之间。在运营上,品类管控和精细化管理是关键,F5里总SKU有500多个,一直根据系统数据调整完善中,例如最近便增添了加入冰块的冲饮。
据悉,本轮融资后,F5未来商店将基于高校、工厂和CBD三大核心场景加速商店铺设速度,进一步打磨扎实的单店模型,在自营的基础上,适当开放加盟店数量。
如今,以无人便利店为代表的无人零售行业已开始退潮。这一资本推波助澜后的新生事物在“退潮”之后,已很难生存。实际上,过去两年间,站在无人零售风口上的企业不计其数。为了抢滩市场,不少企业在资本的助力下不断跑马圈地,不过烧钱带来的并不是商业模式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