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武汉市江汉区与武汉大学、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签订协议,联合共建全球首个无缝导航示范区,“3S院士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同时揭牌。此举意味着室内精准定位导航技术应用将在江汉区全面试点。据介绍,无缝导航示范区将先选择大型商业广场、金融楼宇作试点区域,再向大型会展中心、物流仓库、车站、博物馆、医院等公共场所延伸覆盖。
近年来,在欧美地区,室内地图在大型场馆的应用快速增长,Google、苹果、百度等巨头们纷纷紧盯室内定位导航技术。目前,国内部分机场也已开始使用,解决人去哪儿、行李在哪儿、车停哪儿等难题。
新合作:保障科技成果落地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此次合作中,江汉区、武汉大学、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立足自身资源,各司其职明确分工,促成测绘地理信息高新技术的“全产业链”发展:
江汉区政府——负责从项目立项、项目实施、成果推广、产业培育等方面提供政策引导和快捷行政审批服务,争取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和配套资金支持,做好项目的宣传对接和协调服务工作;
武汉大学——负责从智力投入、技术转移、团队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院士专家团队人才支撑和前沿技术支持;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负责从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和技术人才支持,推动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
新风口:室内导航需求暴增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当今社会已得到广泛应用。这些系统基本都利用三球交会定位原理来实现空间定位,即移动终端通过测量与多颗卫星间的距离,并结合已知卫星精确的实时位置信息,计算自身的位置。但是,卫星信号功率较低,无法穿透建筑物进入室内,导致室内成为导航盲区。
近十多年来,为了解决卫星导航“最后1米”的问题,谷歌、苹果、百度等多家巨头都在布局室内定位,各大研究机构一直在寻求技术突破。包括蓝牙、WIFI、ZigBee、射频、红外线、LED、UWB、超声波、地磁等室内定位技术层出不穷。
“打造无缝导航示范区,即为抢占未来导航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锐志介绍,无缝导航示范区建设内容,包括采集制作室内地图数据、部署室内定位设备、手机客户端等,将基于高精度室内外定位导航技术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平台,在江汉区大型室内公共场所提供无缝导航服务,满足市民出行、购物、停车找车以及疏散救援、安保等需求。
新技术:定位精确至1米内
早在2016年,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组建由122名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展基于大众智能手机的室内全源智能混合定位研究。陈锐志介绍,室内空间也有丰富的信号源,wifi、蓝牙、地磁等都包含有地理信息,通过算法将这些信号翻译成位置,就可以代替室外卫星信号,实现定位。
陈锐志团队研究发现,室内光线、声音和图像信号都可作为信息源辅助定位,凭借声、光、电、场全源定位,点、线、面多维视觉定位,已能将室内定位误差降低至1米以内。
“当你步入室内时,仅需掏出手机拍一张照片,就可确定自己位置。”陈锐志说,团队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给室内空间拍摄多张图片,分析图片并提炼特征存储到数据库,将用户所拍图片加入数据库匹配,即可定位。
去年,美国技术标准研究所组织全球室内定位技术竞赛,陈锐志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获得第一名。
新市场:六年内逼近千亿级
室内定位导航的“最后一公里”已是一步之遥。
逛商场时,分分钟找到心仪商家;在展览馆,欣赏一幅画作超过5秒,智能手机便能感应并推送详细讲解;地下车库找车,不用再考验记忆力,更不用走弯路……这些生活便利,不久将在江汉区各大商场楼宇变成现实。
技术突破,目的就在发展产业、服务于民。对“网上网来”的年轻人而言,室内定位导航将重塑一种生活方式,随时随地“玩得转”。
一个新兴产业将快速崛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预测,到2024年,全球室内定位产品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
江汉区委书记张俊勇说,无缝导航示范区将依托院士项目产业化基地,培育“室内导航定位产业链”,包含室内导航设备研发、室内地图数据生产、室内导航技术服务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全区现代服务业提质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