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长江金岸人才港 | 五号车间老陈:闹市中享受艺术 体会专注与忘我
众创网2017-11-20

编者的话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累计为国家培养了300多万高素质人才,他们是武汉发展的“金矿”。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关精神,推进“双创”蓬勃发展,江岸区招才局、共青团武汉市江岸区委员会联合众创网(www.zhongchuang365.com)推出“长江金岸人才港·校友创新创业典型”系列宣传活动,寻找50名在江岸区创业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回顾他们的汗水与成长。

3.jpg

五号车间:老陈

五号车间创始人

黑色的钢结构线条包裹着一栋两层小楼,上面用鲜红的油漆印着醒目的四个字“五号车间”。如果你是在工厂里发现这样的外形,也许并不会感到诧异。但这个五号车间,却坐落在人口密度极大的后湖住宅区内。

从外面走过的人,总会忍不住驻足观看,这里是做什么的?其实对于五号车间的创始人老陈来说,也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老陈告诉众创网:“这里和艺术相关,我们把诸多艺术形式放进来,让它们自然的生长融合。就像给土地撒上草籽,让人们踩出一条路来。这不是官方的教学体系,也没有模式可言。”

5号车间拥有3000平米的空间。一楼是木工车间、版画车间、陶艺车间和编织车间;二楼是油画教室、一间被两万册书填满的24小时免费图书馆、武汉音乐人冯翔的音乐工作室、现代舞教室,以及一间咖啡厅兼酒吧。

老陈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里,他认为这样独立的一栋楼是在市中心很难得的存在。不打扰邻居,交通便利。创办五号车间的初衷,是因为他的朋友多是默默无闻的艺术家。他希望能让那些淡泊名利的人聚集起来,给他们平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五号车间,实现与世界的对话,而他决定自己去做这其中的接口。

艺术总监老张就是老陈的艺术家好友之一。老张曾做过美术馆,去过科研院,在陶艺馆做过陶艺,也对油画、石雕方面有所涉猎。在五号车间一楼的陶艺车间就是老张的大本营,角落里、架子上堆满了各色瓦罐。有的罐子上,只上了一半的釉面,露出陶本身的砖红色,别致有趣。有酒壶、有雕塑,捧起陶丕的老张,眉眼间露出了兴奋的神色:“这个造型可是我的独创!”

穿行在五号车间内,耳边会萦绕着各种声音。也许是木工嗡嗡的打磨声,也许是陶罐碰撞的清脆响声。偶尔你还会碰到一只雪白的萨摩耶——五号车间的院长“冰狐”。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别有情趣。这正是老陈希望看到的:“城市里生活的人大多浮躁。来到这里,静下心来做事,得到的是专注带来的感动。”

4.jpg

在采访中,老陈常提到一个感触颇深的例子:有一天,几个作家朋友来 5 号刻版画。一个工作台坐着四个人,都是整个下午没有看手机。他们彼此是好友,却又彼此不交谈。

“这样的忘我创作,在这里是一个常见的状态。但在生活中,的确很难感受到。”老陈感慨的说:“人们在生活中参与艺术活动的比例几乎为零,有些人几乎没有这样的经历,好像那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情。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希望能让人们不掺杂功利性的去认识艺术、参与艺术、享受艺术。”

目前为止、老陈得到了江岸区政府许多的鼓励和欣赏。由于五号车间还在筹备期,具体的帮扶还没有落地,对于未来的发展,老陈显得有些忧虑。目前五号车间的商业转化十分困难,不能在短期内获得收入,仅靠投资毕竟是有限的,而对于一个还处于摸索阶段的机构,了解的人很少,主动前来的人就更少了。

没有可以借鉴的商业模式,加上市场对于陌生体系的排异,五号车间在推广传播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老陈期待未来在政府的帮助下,能组织人们来了解这里,发现这里的美好,并留下来、静下来。

老陈看着玻璃窗外,深吸一口烟斗,低声说道:“我想要把这里塑造成品牌,成为永不落幕的嘉年华。”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