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卖、网购、1小时送达的生鲜电商之后,“懒人经济”又生发出了新形态——摆在办公楼里,让你买饮料、买零食连楼门都不用迈出一步的“无人货架”。
近日,无人便利“猩便利”获得1亿元天使融资。过去几个月间,不下30个项目入局,近20个无人便利项目获得融资,一时间,无人货架似乎成了“下一个共享单车”一般广受资本追捧,甚至阿里、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局。
办公室无人货架火热
最近一年,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越来越多企业的办公楼里开始出现这样的自助式无人货架。不少员工在工作空闲时,喜欢去无人货架逛逛,扫码买零食吃,排解工作的枯燥。
这波办公室无人货架的小风口可以说始于无人便利店,6月底开始,阿里淘咖啡、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等带火无人化概念,这个时候办公室货架项目开始宣布融资,看起来更像是蹭热点,尤其是这些货架看上去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他不需要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就连物联网、自动售卖机的技术也用不上,没有摄像头、没有投币或付款后自动吐货的自动售货机,一个普通货架和一个贴在货架上的二维码,就撑起了一个无人货架网点。
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开放的零食货架却在各大公司办公室铺开了。
看起来又是下一个风口,然而它靠谱吗?
无人货架背后的担忧
无人货架拿掉了自助售货机上外面的玻璃罩子,不仅让无人货架占地面积变小了、投放成本变低了,而且使得用户取用货品更加便捷和自由,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无人看守,自主扫码购买的无人货架的关键在于用户的自主扫码购买,这面临着一个诚信问题。
创业者也考虑到如何保证自觉扫码这点,所以其场景定位于办公室,面向办公室白领群体,不但人群的素质会比较高一些,而且还有同事之间的互相监督。
然而一开始,有部分人以为无人货架是公司福利,十分“自觉”的拿了就走。
据媒体报道,无人货架项目“用点心吧”在铺设完成64个无人货架后,核对前端和后台数据时发现,货损率超过10%,货损最严重的甚至达到39%,有时后台显示货架上还有不少商品,补货人员去了却发现货架已经空空如也。
可以看出来,与大量共享经济项目一样,无人货架必须经受消费者素质与信任的严峻考验。诚信问题是其一,精准运营能力也成为无人货架亟待逾越的门槛。
有消费者感叹,“想买的东西经常卖光,不想买的商品又在那里占着货架。”不少自助货架打着“智能零售”招牌,实际却一点也不智能。
无人货架对消费者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消费距离更短、买东西更方便,但前提在于“想买的东西能买到”,否则很难绑住消费者的钱包和心。
无人货架投放各家做法差别不大,商品差异小,如此低门槛势必会吸引众多商家。不过,是否能成为下一个“风口”还未可知,但一场激烈的“圈地战”已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