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共享健身仓的生存之路
众创网2017-10-13

借助共享经济热潮,众多打着共享经济名号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前段时间是充电宝、雨伞、迷你KTV,如今共享健身项目也涌现而出。与无人零售店、共享KTV类似,共享健身仓采取扫码方式,开门即可健身、按照使用时长收费。

通常一旦打上共享旗号,创业项目立即名声大臊,风投资金便会蜂拥而至,仿佛前途一片光明。那么共享健身的市场前景到底如何,是昙花一现还是能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呢?

共享健身热潮来袭

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共享健身项目是觅跑和抖吧两家健身仓,有意思的是它们几乎是同一时间诞生,运营模式也基本雷同,并且都宣称看好国内健身市场的巨大潜力。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健身房行业市场需求预测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健身房市场产值仅700亿元,随着市民健身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和健身房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成熟,在我国,健身房市场预计仍将保持着稳健发展,在健身俱乐部数量和会员人数迅猛增长的推动下,预计2017年健身房市场规模将逼近900亿,未来五年有望保持12%的增长率。

觅跑创始人蒋杜泽就明确表示:“尽管欢迎专业健身者使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共享健身仓的目标用户是有碎片化健身需求的普通人群。”他表示未来共享健身仓的产业量级,将会达到千亿级的规模。

借着健身市场增长和“共享经济”的东风,共享健身仓嫣然成为一股热潮。

共享健身仓获支持难点

尽管借着共享经济的东风,共享健身仓的商业构想富有创意,但成功与否是要看其产品和服务能否获得用户的认可。想要征服市场和用户,共享健身仓需要跨过用户体验和产品价格这两大难关。

从用户角度来看,共享健身仓提供的用户体验并不算太好,共享健身仓提供的是密闭空间里的跑步机服务,空间狭小,功能单一,而且仅为一个人使用。其次,随时随地健身有名无实,用户需求难以真正满足。虽然号称随时随地为用户敞开健身大门,但是受资源的限制一个小区内投入的健身仓数量有限,无法像共享单车那样通过大规模投放来满足用户的碎片化需求。

另一个影响用户需求的是产品价格。就觅跑来说,觅跑实行单一价格制度,五分钟1元,一小时下来是12元。作为偶尔跑步的小区居民来说,这个价格是在其可承受经济范围之内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可承受不代表用户就一定认可。对于喜欢尝鲜的用户来说,花个5-10元钱偶尔跑跑问题不大。但健身仓布局在小区里,显然是想以就近的地理优势吸引居民成为自己的长期用户,从而获得稳定收益。那么这个价格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关于共享健身仓的未来前景

关于未来,目前觅跑和抖吧都表示得信心满满,认为自己的成本可控,成本收回时间短,但是健身仓的实际运营成本,可能要比他们说的高得多。这里不谈市场营销和运营成本,只讨论能耗和他们没有提及的租金。

众所周知国内大城市房租很高,是企业最大成本开支之一,小区内也不例外。健身仓占用了小区空地,其房租成本可参考社区底商。北京非中心城区如东坝、常营等地,社区底商房租在每平方米4-6元/天以上,中心区域动辄十五、六元/天,而且面积越小单价越高。以此保守计算,占地面积5-7平方米的健身仓,年租金成本至少在1至1.5万元,甚至更高,这就相当于在觅跑目前的年化成本基础上至少翻了一番。

一个人健身就占用了六七平方米的面积实在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加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吸引长期用户实现盈亏平衡,因此我不看好共享健身仓的前景。但是健身市场的未来潜力倒是不容质疑。

在当下共享经济的大浪潮中,共享健身仓如果想有立足之地,应该先想办法改善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努力降低成本和价格、提升用户体验更加现实得多,不然很可能会被慢慢耗尽资金而死。

众创网 张晋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