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成立承载“NASA计划”的实体组织——“达摩院”,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未来3年内,阿里巴巴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
“达摩院”使阿里一跃科技巨头
“达摩院”的阵容可谓“星光熠熠”,首批公布的学术咨询委员会十人中有三位中国两院院士、五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包括世界人工智能泰斗Michael I. Jordan、分布式计算大家李凯、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人George M. Church等。作为最高学术咨询机构,学术委员会对研究方向、重点发展领域、重大任务和目标等学术问题提供咨询建议。
在阿里巴巴“达摩院”公布的前日,还有十三位顶级科学家前往阿里巴巴总部座谈,包括中国唯一的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中国量子力学第一人潘建伟院士、定义了“计算思维”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周以真、全球人脸识别技术“开拓者”和“探路者”汤晓鸥教授等。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在过去数年中多次提及阿里巴巴未来二十年的目标与路径——构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为世界解决一亿就业机会,服务跨国界的二十亿人,为一千万家企业创造盈利的平台。“达摩院”正是为达到此目的解决问题而创立。
马云表示:“解决社会问题”是阿里巴巴始终贯彻的技术研发逻辑,阿里巴巴已经不是一家普通的商业公司,我们在这个国家、在这个时代担当有巨大的责任。阿里巴巴必须是一家创造未来的公司,要成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于世界创新的发动机。
其实,早在今年3月,马云在公司首届技术大会上动员全球两万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新技术战略”,启动了“NASA”计划,要面向未来20年组建强大的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
此次阿里研究院“达摩院”的成立是NASA计划的强势落地,凸显了公司强大的执行力和管理层All in前沿科技的决心,阿里开始拥有全球顶尖的科技人才储备,公司在基础科技和研发能力方面与亚马逊、谷歌的差距有望不断缩小甚至实现超越。凭借达摩院在人工智能、芯片及算法方面的技术输出,阿里有望在云业务、硬件、医疗方面建立全新业务矩阵,为未来20年阿里体量进一步增长,达到下一量级提供确定性。
达摩院能代表商业公司研究院的未来吗?
“达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领域包括: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涵盖机器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产业领域。
目前,“达摩院”已经开始在全球各地组建前沿科技研究中心,包括亚洲达摩院、美洲达摩院、欧洲达摩院,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马特奥、贝尔维尤、莫斯科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初期计划引入100名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阿里的达摩院号称要兼顾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但目前也面临一个悖论,那就是科研与创新是两个不同的阶段。3M公司的Geoffrey Nicholson博士曾给出明确的定义来区分两者,他认为“科研是将金钱转换为知识的过程”,而“创新则是将知识转换为金钱的过程”;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凯进一步阐释,说“科研是为了发现新知识,而创新是为了构建新产品。”“成功的创新是市场驱动的,而不是技术驱动的。”
马云对达摩院是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它应该解决足够大的社会问题,解决的问题越大,收益就越大”,但达摩院毕竟才刚刚起步,具体如何处理独立性、技术影响力与商业转换率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阿里管理层与科学家们认真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