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教授薛兆丰一门网络课程价值3000万的消息刷遍朋友圈。“想不到知识能这么值钱,教授赚得不比明星少。”大众惊诧感慨的背后是知识付费大潮的兴起。
然而,过去一个月内,知识付费市场的“倒春寒”让这片看起来仍有无限机会的“蓝海”变得多少有些前途未卜。
千万价值并不代表知识付费的增长
北大教授薛兆丰,最近被人谈论较多。谈论的重点只有一个,他通过在互联网知识付费平台上开设的课堂,半年时间获得17万订户,挣了3000万。
对于薛教授的这笔收入,社交媒体上的言论没有丝毫“羡慕嫉妒恨”,反而是一致的祝福,觉得教授凭借自己的劳动与才华赚钱,赚得理直气壮,“三千万”,也是知识在当下应该拥有的价值。
有人说“终于有知识分子的收入赶得上小鲜肉了”,但很快就有人反对把教授拿出来与小鲜肉比——在知识面前,小鲜肉算什么?这种声音,让人觉得欣慰,在主流价值观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残留的观念背影,在此刻显得还挺高大的。
有人说,大众惊诧感慨的背后其实是知识付费大潮的兴起。这两年来,在移动支付、互联网技术、消费升级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内容付费来提升自我,摆脱知识焦虑感。
但多位行业内人士,均认为知识付费行业并未迎来爆发式增长。背后原因不外乎,各平台的用户参与热情和人群基数有限,而可供用户真正消费的付费内容,也难以大规模和持续性地产出。
目前,主流知识付费平台过去一年的实际流水大多在千万元级别,这对于原本免费的知识社区是较大进步,但这个数字和电商类、O2O类平台相比仍旧少得可怜。
优质内容生产的确不易,但如何保持消费者的付费热情和用户体验也成为想要做好这门“好生意”时不得不作答的考卷。
知识付费市场的“倒春寒”
所谓“知识付费”,就是消费者为自己想知道、但不知道的内容买单。从文字视频到在线问答再到价值3000万元一门的北大教授课,各种“知识付费”产品纷至沓来,分答、在行、知乎Live、微博问答等平台接踵而来,连喜马拉雅、蜻蜓FM等音频也杀入这一风口。
但过去一个月内,扛大旗的头部内容分享者纷纷遭遇动荡:罗永浩在“得到”上停更,今日头条从知乎挖走300名大V,李笑来付费课程被关闭,不久前papi酱也宣布离开分答社区……
优质内容的生产的确不易,分享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承受巨大的压力,毕竟背后有一大群付了钱的消费者,他们尝试过不同的内容产品,对同质化或注水内容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
“我严重低估了‘得到’专栏的工作量,以及得到团队对质量和规范的高标准。”罗永浩宣布停更时表示:“每天十几个小时工作和费脑后,还要花4到6个小时来准备干货日记的资料和录音,身体实在消受不起。”匆匆离场的 Papi酱也表示自己的经历已被分答社区过度占用,超负荷工作让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并发出警报。
那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持续打动消费者?“可以让海量用户付费的知识,多半和找工作、评职称、升职加薪等‘刚需’有直接的强关系。”何万斌表示,“内容为王”是铁律,但知识本身和人们最终通过知识想获得的功利结果之间实际上是“弱关系”,“这就导致一个悖论:为了把知识卖掉,得‘忽悠’消费者,但‘忽悠’之后,消费者会认为达不到购买预期,从而伤及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