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牛蛙、小龙虾、燕窝……今年中秋你想吃什么馅儿的月饼?
中秋临近,在朋友圈、各大购物网站上,一些打着“养生”“手工”招牌的“网红月饼”开始走俏。
而朋友圈里的私厨月饼制作商家也开始打着零添加、不含防腐剂的招牌,开启了预售模式。
但不少消费者发现,这些月饼背后不同程度存在着虚假宣传等问题。
“网红月饼”为何会成为网红?
“网红月饼”之所以能成为网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发端于网络,流向于网络。高度依赖网络走货的渠道资源,同时又深谙网络营销的诸多技巧;而除此以外,“网红月饼”另一个惯用的推销策略则在于,堆配料、讲故事、玩情怀。鲍鱼、牛蛙、小龙虾的“高级料”,再加之“童年的味道”“祖母的味道”之类的怀旧说辞,在极尽浮夸的炒作攻势之下,总能俘获不少人的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为“网红月饼”买单,一则是碍于熟人微商之“人情”,其次也是出于对传统月饼的审美疲劳。
长时间以来,月饼已经成为了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节令性食品,正规厂商在此方面的商业创新进程缓慢且有限。毫无新意的口味、奢侈庸俗的包装,使得传统月饼素来槽点不断。
这种种因素无形之间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推向了微商。
“网红”就是好的?
当下的商业文化中,包括食品在内的一切传统商品,似乎都在经历一个“网红化”的再创造过程。此番“网红月饼”横空出世,可以说丝毫不令人意外。而与之相伴相生的,则是“安全存疑”“售后纠纷”等等一系列问题。
不久前,深圳警方查到一个食品公司制作假品牌月饼,商标2万多张,现场查货正在准备发货的假月饼近千盒。
批发价85元左右,成本价更是低廉,在深圳包装后,打着香港美心月饼,奇华月饼的旗号售价高至200多一盒。其主要销售渠道为:淘宝和微信。
就此而言,“网红月饼”固然是网络知名的品牌,但是消费者在购买时还是要留一个心眼,以防买到假冒伪劣的产品。
名则“网红” 实则“三无”
其实,包括网红月饼在内,网红商品崛起的背后,绝不仅仅是市场份额、市场利益的简单再分配,而是整个市场话语权和游戏规则的危险重构。以网红月饼为例,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标准,那些在社交媒介上,被商家情意绵绵地表述成是“私厨良品”“私房手作”的“网红月饼”实际上就是没有生产及流通资质的“三无产品”;然而商家说得有模有样,买家也是听之信之甚至陶醉其中。
以微商为代表的线上新市场,因其事实上的隐秘性和不设防,故而也就难免有太多装模做样的“爆款”横行,网红月饼不过是其中一例。
由“网红月饼”种种事项可知,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上诸如月饼等时令商品的监管,同时消费者在选购时也需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