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武大北斗“即时判”系统获10亿元投资
众创网2017-09-24

交通事故发生3至8分钟内,不需要交警和保险人员到场,实现交警定责处理、保险公司快速定损。武汉大学研发的“北斗即时判:米级精度的警保联动车联网系统”项目,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创意组金奖。

9月22日,第二批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武汉大学专场,“北斗即时判”项目获得10亿元投资,用于项目在武汉形成百万级智能终端规模化应用。

可判定驾驶员的安全风险等级

“‘北斗即时判:米级精度的警保联动车联网系统’项目是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这一新技术成果是通过一个车载硬件、一个移动客户端App,连接‘三朵云’——交警服务云、保险服务云、车主服务云,形成出行安全管理的生态闭环。”项目负责人左文炜解释,“搭载具备车道级(亚米级)的北斗高精度网联智能后视镜、行驶记录仪终端及UBI北斗高精度网联智能车载终端,可同时连接交警云服务平台、保险云服务平台、北斗高精度车主服务云平台,从而实现交警和保险的联动线上快速处理。”

他介绍:“当安装有‘即时判’的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该系统可实时将记录的事故现场视频图像和北斗高精度定位汽车行驶轨迹的车道级信息数据(亚米级),自动上传至交警和保险公司道路交通事故在线处理平台。”

当事车主在线远程报案后,交警即可远程在线勘查定责快速处理,同时及时将高精度定位全时空信息有关数据推送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则可同步远程在线接收查勘、审核相关即时事故现场的高清视频和图像等信息,实现快速定损、快速理赔,从而使得事故车辆能在3-8分钟内快速撤离事故现场。

“精准到可定位驾驶人在哪个车道行驶,与周围车辆环境等多种信息,就如同有了一双实时跟踪的眼睛一样,发生事故后,交警不用出现在现场,系统可即时判定相关责任”。

“相关技术产品可安装在车内代替车载导航、安全摄像等功能,通过手机APP相连,搜集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判定驾驶员的安全风险等级,保险公司进而可提供不同的服务和差异化的保费,让好司机买车险得到优惠,让有驾驶陋习的司机付出更高代价,甚至买不到车险。”“即时判”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实体六点整北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成敏说。

未来可带动超千亿元规模产业发展

中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有10多万,恶性事故多集中于交通信息环境复杂或环境突变的事故隐患位置。

“让车辆安全、畅通、快速、绿色行驶,优化城市居民出行,将会成为解决现阶段城市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提升交通效率的一剂良药。未来的智慧交通网络之上,就是一张遍布海陆空车神经的云系统,北斗‘即时判’将联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在这一高度发达的神经网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中心郭迟博士介绍,以北斗卫星系统为基础的主动交通安全成果产业化,可将民用化的导航定位精度控制在1米以内,整个系统可以准确记录驾驶人的里程、时间、轨迹等行为习惯的细节。

北斗“即时判”已实现四个方面的首创:全球首个将互联网+北斗技术应用于商业保险改革;全球首个实现车道级(亚米级)定位精度的车载后视镜终端;全球首个集成大规模车道级高精度数字地图的车联网系统;全国首个获得公安部道路交通执法取证设备认证的车联网终端。

“北斗‘即时判’作为汽车行业的新服务,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郭迟介绍,该系统自今年4月正式推向市场以来,其不但成为目前国内唯一获得公安部交通安全产品车载视频取证认证的设备,还获得用户一致好评。

▲北斗高精度网联智能后视镜

这一智能车载终端目前已在武汉、南京、宁波、无锡、济南等地批量试用,还被列入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仅宁波市就已覆盖1万台以上的车辆及众多保险公司,处理事故千余起。

郭迟表示,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将囊括从上游的北斗导航芯片等硬件设备研发制造,到下游的保险等民用服务领域,未来预计可带动超千亿元规模产业发展。

作为武汉大学北斗研究的产业化平台,9月22日,六点整北斗科技有限公司已获相关投资机构10亿元股权投资,且将用于北斗智慧车险产业基地建设。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中心以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团队为班底。“我们推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目标是要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同,其是可度量的,交通服务质量的提升就是一种增加人民获得感的方式。”刘经南如是说。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