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众创空间“深耕”专业领域的时代已经到来
众创网2017-09-20

微信图片_20170920091332.jpg

【导读】“没想到你们有这么好的平台,别的地方我不去了,就在你们这儿创业吧。”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终身教授李巨说。为了吸引李教授这样怀揣着“硬技术”的创业者,宝武集团打造的吴淞口创业园向入驻企业开放了宝武中央研究院的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储能实验室等技术平台,园区建成一年来,已经吸引了4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入驻。。

这两年,上海的众创空间的发展绝对可以用红红火火来形容。记者从今天(19日)举行的“双创周”配套活动——“2017年上海市众创空间‘三化’培育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获悉,截至目前,上海全市众创空间已超过500余家,其中创业苗圃100家、孵化器159家、加速器14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逾1.6万家。

大浪淘沙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成了众创空间发展的趋势。比如由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开放了核心技术资源,整合起上下游产业链,让人对这里能够走出未来世界级的科技企业多了一份期待。

微信图片_20170920091318.jpg

“有门槛”的空间吸引“有技术”的人

去年2月,宝武集团与宝山区委区政府签署宝武特钢地块协议,吴淞口创业园挂牌成立。这一横跨地铁三号线三个站点的巨大板块从建立一开始就以打造“有技术门槛”的众创空间为发展方向。吴淞口创业园副总经理胡传实心中有这样一张蓝图:以旗舰大企业研发需求功能为核心,让上下游供应链初创企业的汇聚于此。

为吸引初创企业汇聚,也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宝武向入孵企业开放他们的技术平台。“我们开放了四大技术平台,其中之一是新材料研发平台来说,它拥有理化、力学、中试等先进设备400多台,能为新材料企业提供从创意、设计到研发、中试、检测等一系列服务。”胡传实说。

李巨就是被开放的技术平台吸引而决定入孵的创业者之一。那时他正为新型电池寻找园区,本来打算将企业注册在深圳,在同济大学合作伙伴的推荐下,他来到上海,考察了宝武中央研究院的储能实验室,就被这里出色的实验条件吸引了。他说:“这个平台能够加速我的产品上市。”于是,他创办的钼国科技成为吴淞口创业园首批入驻企业之一。

科研院所开放核心资源,汇聚起更多创新要素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简称“工仪院”)是国有龙头科技企业,是国家自动化仪表标准体系的创立者之一。两年前院里三号楼里辟出一层空间,开出了一家孵化器“上海智能制造科技创业中心”,并请来了拥有10多年孵化器运营经验的王慧波为“掌门人”。去年,它出现在“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名单上,成为上海唯一一家以“专业化”入选名单的孵化器。

微信图片_20170920091342.jpg

着手经营这家孵化器时,王慧波就意识到,智能制造是一个很长的工业链,上下游企业天生就有“亲近性”,不同企业在检测服务、系统集成、高端仪表等方面有共性需求,而工仪院有汇聚上下游企业的天生优势,许多企业做检验检测、发布新品时,必须取得工仪院的认可,也就必须来此“串门”,“串”得多了,资源就流动起来了。

入驻企业共享电单车闪骑的办公室旁,就是工仪院员工的办公室;想做实验,下一层楼梯便是;这个空间内的茶室、会议室都以小时为单位对创业者和国有企业员工同时出租,企业员工和创业者都可以通过APP预约使用时间。简单来说,国有企业完善的实验条件、充足的人才储备、丰富的讲座信息甚至团队建设,都向创业者开放。

“因为离得太近了,许多单位员工也跑到创业团队中看看他们做什么,聊天中、查阅文献时或一起做实验时,帮他们解决了不少技术问题。”王慧波说。

今年,入孵企业这个名字也成了历史,从今以后他们被称呼为合作伙伴,这意味工仪院的众创空间已经从一个物理楼层扩展到整个院所,乃至整条产业链。科研院所通过开放自己的核心资源,汇聚起更多的创新要素,更多颠覆性创新将从这里的实验室中走出来。

呵护种子,“硬”技术从创业苗圃抓起

经过不断发展,上海500多家众创空间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有千秋”的局面。有以“投资+孵化”为主,有以创业咖啡、创业茶馆为代表的各类主题式开放众创空间,有以共享经济理念发展的联合办公形式众创空间……

为了助力众创空间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一跃”,上海市科委以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为方向,打造众创空间培育计划。经过角逐,共有32家众创空间被纳入“三化”培育体系。入选众创空间第一年每家将获得90万元资助,第二、三年经过评估合格后,每年每家再得90万元资助。

“除了创业企业,创业团队也值得关注。”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处长陈宏凯说。今年上海创新创业大赛上涌现了1000多个团队报名,比去年增长了25%,而且多以智能硬件、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硬”科技含量项目为主。

除了众创空间,上海目前有100家创业苗圃,它们是培育种子项目的主阵地,是创新创业链条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这批呵护颠覆性技术的“种子”的苗圃,上海市科委也在酝酿扶持计划。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