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5日在京发布的《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报告》称,2016年全球录制音乐市场总规模达157亿美元,有所回暖。
《报告》同时指出,我国人均音乐消费距离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音乐消费市场还有待培育,例如版权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付费比例有待提升,服务模式还需挖掘。
我国网络音乐用户破5亿
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手机网民占比达96.3%,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强化。另外,网络音乐用户已经高达5.03亿,占中国网民总数量的68%。
目前录制音乐产业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数字音乐收益占比近半,其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优势,并呈现出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趋势;流媒体音乐产业自2012年起持续快速增长,付费订阅成为音乐流媒体收益绝对主力。
根据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中国音乐市场的全球排名已经上升到第12位,数字音乐更是排名全球第9。另外,中国数字音乐在整个音乐产业总营收中占比达96.34%,这一比例水平位居全球首位。
数字音乐已成为各大互联网平台布局的重点。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赵志安副院长认为,资本的不断进入,不仅带来了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更引进新的商业模式与技术,对于音乐产业发展起到全方位促进作用。
版权环境和付费意识待提升
数字音乐火热背后,音乐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张丰艳称,音乐行业是受网络盗版冲击最大的行业,长期深陷“音乐版权免费”的黑暗沼泽,导致内容公司缺乏投资源动力和文化创新力,词曲作者难以获得回报,网络平台难以保本纷纷转行或倒闭,用户已形成心安理得地享受“免费午餐”的思维与消费习惯。
据介绍,中美音乐制作人收入差距最大,美国制作人人均收入为中国的近25倍,音乐在影视、游戏的整体预算中,比例最低,影响了国内配乐的整体质量。
直到八大唱片公司联合告百度音乐侵权开始,音乐市场才开始注重版权,一时间,QQ音乐、酷狗音乐、百度音乐、网易云音乐都开始疯狂的进入烧钱抢版权的模式。
但是,他们抢的可都是音频版权。在网速飞快的今天,用户早就已经不能满足于只听不看了,现在需要的是视听享受和社交互动体验。
因此,音乐类短视频也由此而生。
音乐类短视频突进
随着音乐用户的增多,人们不再满足于音频,在这样的刚需下,使音乐类短视频开始走红。
9月1日,秒拍发布8月短视频行业系列月榜,音乐类短视频账号迎来集中爆发,其中,音乐故事类“三感故事”首次进入原创榜前十,获得第八名,中国有嘻哈选手“孙八一“也首次冲进原创榜单。
音乐短视频改变了过去传统的音乐内容制作和宣传推广模式:
一是制作门槛低,可以直接从成熟的节目上进行节选,创意的产生比较简单。
二是观赏门槛低,有些创意短视频或者搞笑短视频会存在用户看不懂的情况,但音乐的共同性让用户不需要看懂,聆听即可。
三是不管pgc还是ugc,成为爆款的可能性都较大,音乐行业的壁垒正在被打开,独立音乐人、地下音乐人只要有好的音乐短视频,依靠抖音或者晃咖的背景音乐的强引流,容易中签成为爆款。
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不管是哪一家平台,对于这些热爱音乐的粉丝来说,追爱豆的音乐作品,为爱豆的作品打 call,首选战场就是短视频app。
2017年2月,今日头条全资收购北美知名短视频社区 Flipagram,该公司被视为今日头条在海外的着力点 ,Flipagram在海外的竞争对手是同属音乐类短视频的Musical.ly。今年8月,抖音宣布启动国际化。
这意味着音乐类短视频的战火直接燃到了海外。走红不足一年的这款产品是否能延续自身的热度,仍待时间继续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