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都在做智能音箱?专家称:不要过度消费人工智能
众创网2017-08-31

作为人工智能的一大入口,智能音箱在最近这一段时间几乎把业界巨头都圈了进来。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小米、京东、阿里云、联想、百度、喜马拉雅FM等都已推出自主研发的智能音箱,有研发计划的还包括腾讯、华为等巨头。

如今,智能音箱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近期一些发布会上,巨头们都通过宣传片展示智能音箱的表现有多智能,播放音乐、讲笑话、问百科、询问天气、路线规划、打车……看起来无所不能。不过,这些智能音箱走进千家万户,真有那么神奇吗? 

智能音箱实际体验不佳

在科技公司和科学家的设想中,语音可以像键盘和触控屏一样,成为人机交互的基础工具,智慧家居、自动驾驶汽车等都是应用场景,仅仅是跟机器“说说话”,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然而事实却不尽人意。

图片2.jpg

有消费者表示,购买了天猫精灵智能音箱,兴致勃勃地尝试人工智能,没想到“被伤害”到了。使用中他发现,现实体验并没有宣传中那么出色,唤醒率也不高,“我将智能音箱放在床头柜上,躺在床上召唤它竟然没有反应,而且天猫精灵似乎更加偏爱女声,对男声的敏感度非常低。”由于体验不佳,玩了几天,这台AI音箱就被束之高阁了。

有意思的是,有消费者反映,天猫精灵对于男音的敏感度偏低,而小米智能音箱则在面对女声时显得手足无措。小米方面回应表示,这是由于前期大数据输入和储备都有赖于小米的工程师,而他们大多是男性。

上手的感觉并不智能,其使用场景并不多,显得十分鸡肋,这是目前国产智能音箱的普遍现象。

别高估人工智能

对于目前智能音箱所存在的缺陷和外界的质疑,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川在接受采访时,却觉得正常:“不能太高估智能音箱,它还只是个孩子,很多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开发。”

王川透露,两年前亚马逊刚刚推出Echo智能音箱时,小米的工程师就拿来做过测试,也和现在国内的智能音箱一样没有什么技能,“如今两年过去,它背后的人工智能系统Alexa已经拥有超过1.5万个技能。”

在王川看来,智能音箱背后的人工智能训练需要时间,不过,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无需像硬件更新一样不断手动升级,而是能通过深度学习自我成长,“我们给它的指令越多,越能促使智能成长”。

不要过度消费人工智能

巨头纷纷入局智能音箱,其背后实际是数据之争,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数据是喂养它成长的“饲料”。

图片3.jpg

有分析人士举了个例子,就像当年的购物网站一样,使用的用户越多,用户数据就会越多,而人机交互的自然语言入口,几乎所有的巨头都还在起点上,因此,大家都十分紧张,包括百度、小米、阿里云都通过设置多入口,以加速升级人工智能。

不过专家认为,目前市场上标榜人工智能的智能音箱价格不便宜,现有的表现水平却令人失望。产品在未成熟之时就拿来给消费者使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值得警惕的是,人工智能风潮袭来,一夜之间,市场上的音箱都“进化”成了智能音箱,“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多了起来。

有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概念正在被过度消费,从目前市场上的产品来看,并没有能称得上合格的智能音箱。现在厂商如此推广,不仅误伤了人工智能,也很可能挥霍消费者的信任,把智能音箱这个良好的风口给做死。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