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端午节员工福利每人一台AppleWatch,高温补贴员工每人一台Mac,公司老总被习惯的称为“浩哥”,这么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的公司就是“疯狂老师”。
2015年,O2O教育公司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资本由热转冷,整个行业都融不到钱,一时间哀鸿遍野。2016年6月,疯狂老师获1.2亿元C轮融资。
疯狂老师的创始人张浩是出了名的爱折腾,从他的求学生涯到最后的创业经历就能看出这个人所特有的性格。
在不喜欢的事情上浪费一天就是浪费生命
1998年,张浩考进了厦门大学化学系,成为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那时候他的普通话不是很好,自卑的他不愿意讲话,更不愿意和人交流,有段时间他特别痛苦,内心也非常羡慕那些留在家乡的高中同学,有什么事情家里都能够帮得上忙。“但是身在异乡你就得面对一切的困难,必须对自己一切行为负责。”后来慢慢地,他尝试练习普通话和人交流,从自卑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逼自己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完成了他作为男孩子的“必修课”。“我得逼着自己面对生活,面对自己未来的生存能力。”
本科是化学专业出身的张浩,后来考研跨专业考取了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这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那时高考完了以后,其实专业我们都是随便填的,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很少去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读到大三的时候,张浩发现自己根本读不下去了,枯燥的化学实验把他折磨的够呛。
那时候他有两种选择:一个选择是虽然读不下去,但是勉强还可以读,当时张浩读的是基地班,拥有60%的保送资格,所以他可以很轻松的获得一个保送的名额。另外一个选择就是放弃化学专业,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难度很大,代价也更高。“我的性格就是,当我发现我不喜欢一件事情,我不会在它身上浪费一天时间,我觉得浪费一天都是浪费生命。”后来他做了一个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疯狂且正确”的决定,罢考了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直接让他丧失了保送的资格。“这意味着我原先纠结的事情就没有退路了,我就只能跨专业考研了。”
选择的代价就是,原本可以轻松获得保送资格的张浩用了两年的时间考上了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浩都觉得这个决定对他的影响很大:“当时很多同学仍然读的是化学专业,而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不喜欢那个专业,他们都没有选择改变,不论他们后来读了博士还是工作了,他们依然不喜欢化学,但是他们路径都被锁定了,如果他们不从事和化学相关的事情就意味着他们之前的专业沉淀都浪费了。如果从事化学相关的工作,本质上也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但是我改变了自己。如果我不跳到企业管理专业,也许我就不会选择创业,今天我做的事情一定是遵循内心兴趣所做的事情。”他用两年的痛苦的时光换来了这一生追求自己做喜欢的事情的资格。
找对的人和三个百分之三十的理念
和其他公司可能不太一样的是,疯狂老师每招聘一个正式的员工,不论什么岗位,最后一面一定是张浩亲自去面,不管他多忙都必须腾出时间来面试,而且他拥有一票否决权,即使是其他高管团队都通过的人,如果他觉得不合适,他都可以pass掉。当问及原因时,他说到:“我现在创业11年了,但是我不懂管理,不懂管理的人对于公司是很危险的,可能会造成瞎管理,索性我就不管理。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要保证你人找对,因为对的人都是自我管理、自我驱动的。所以我要在找人的方面投入很大的精力来保证我们找的人是对的。”
如何找到对的人?张浩分享了他的一个理念叫做“三个百分之三十”:第一个百分之三十是指他要求他的HR找的人必须处于这个行业的前百分之三十的水平;第二个百分之三十是指,要求招进来的人必须在现在的团队内部的排名能够处于现有前百分之三十的水平,要保证团队无论如何被放大,它的能力和平均素质都不会被稀释;最后一个百分之三十是指,公司允许HR用高于行业百分之三十的薪资去招人,来保证招到符合前两个条件的人。
张浩坦言自己是一个特别不喜欢被管理的人,作为一个一毕业就创业了的人,从来都没有被人管过的体验。在一次李开复从硅谷归来的分享中,他找到了一个理论去解释他的行为:在硅谷里有很多很了不起的公司,创始人都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管理。“如果你是一个不喜欢被约束的人,那么你就不应该去约束你的团队,以己度人。”
“我现在基本上有一半的精力都在面试人,如果我碰到一个对的人,他是人才的话,我可以锲而不舍的跟,跟一年,跟两年,跟三年,直到他进来,这就是我的找人风格。”他笑着说。
O2O过后直播的赛程又开始了
在O2O的赛程中,和其他团队一样,疯狂老师的团队也是带着一种“急切的追求速成”心态,因为融了很多钱,所以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但是到后半段整个资本市场的环境都变了,很多竞争对手都死掉了,发展变得艰难起来。
那时候被贴上O2O标签的疯狂老师,每天都得思考死亡这件事情,张浩也经常从半夜的睡梦中惊醒。克服这段时间的困难他用了两个方法:一个是不要停留在想的阶段,要努力去做事情,如果停留在想的阶段就会很恐惧,需要用做事情的方式让自己停止思考。另外一个是在组织资源有限的时候,在每一个阶段就专注做一件事情。
“我告诉团队业务可以停掉,人可以减少,数据可以下滑,但是融资必须搞定。因为融资搞不定其他的东西都没有意义。因此过去有三个月我就把我的全部精力All in在融资上面,一鼓作气拿下了C轮,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觉得这么做很正确,因为每往后拖一个月,资本的市场环境就会更糟糕。”融资成功后,新的赛程也开始了,他认为,行业里所有的公司都会回到主场景里——“辅导”,只有这个环节离钱是最近的,未来12个月里决定疯狂老师的生与死的就是在直播方面能否胜出?因此他又要把所有精力投入到直播当中去,张浩认为O2O这一仗已经打完了。
未来的疯狂老师不会继续拓展城市和老师,会逐步淡化区域的概念,通过直播实现闭环,教学场景会从线下转到线上。其他地区的分公司在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从找到好老师转变为维护教师社群,以及未来课程的推广渠道,更多的课程讲通过直播的形式推向用户。
值得一提的是,疯狂老师马上要搬到的新家会有一个演播厅主要为直播来做服务。“我也不知道未来K12成功的直播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觉得今天我看到的都不是,所以我能只能去探索。”具备演播厅的同时,疯狂老师还会为老师搭建自己的演播间,尝试各种的演播形式,未来会与叮当课堂有着紧密的结合。
疯狂老师现在拥有两个APP:一个是和腾讯合作的企鹅辅导,腾讯负责技术和流量,疯狂老师负责老师和课程;另外一个是叮当课堂,是完全属于疯狂老师的APP。所有的老师加课程研发出来都可以在这两个平台同时分发。但是疯狂老师研发出来的课程以及平台上的老师不能在其他平台上分发,对于腾讯来说不允许和除了疯狂老师以外的直播平台进行合作,双方的合作都是排他的。
为什么疯狂老师要做两个直播的APP,不会陷入左右手互搏的境地吗?“我们和腾讯合作的这件事情从长远来看是有很大势能的,但是达到那个很大势能之前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迭代,和一个那么大体量的公司合作,它迭代的机制会被拖慢,通过叮当课堂加速迭代机制,一旦企鹅辅导走向成熟,那么未来的合作就会更值得期待。”张浩解释说。
创业,就是“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
张浩对创业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创业就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如果你还对你未来有所期待的话,那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做你力所不及的事情。如果你每天都做你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你的未来是不值得期待的。”
追溯他最初去做家教的动机,仅仅是为了实现在父亲退休前给其买车的愿望,张浩为此要赚10万块钱。那时候他就在想,自己一定要努力成为行业里最好的家教老师,这样才有更高的议价空间。于是他努力备课,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口碑宣传,找他补课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他开设了培训班,从厦大招收学生作为助教,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为他后面创业“快乐学习”埋下了伏笔。